点绛唇·途中逢管倅
点绛唇·途中逢管倅。宋代。赵彦端。 憔悴天涯,故人相遇情如故。别离何遽。忍唱阳关句。我是行人,更送行人去。愁无据。寒蝉鸣处。回首斜阳暮。
[宋代]:赵彦端
憔悴天涯,故人相遇情如故。别离何遽。忍唱阳关句。
我是行人,更送行人去。愁无据。寒蝉鸣处。回首斜阳暮。
憔悴天涯,故人相遇情如故。别離何遽。忍唱陽關句。
我是行人,更送行人去。愁無據。寒蟬鳴處。回首斜陽暮。
“别离何遽,忍唱《阳关》句!”久别重逢后却要分离,那种苦痛是难以表达的。他联想起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中“西出阳关无故人”的著名诗句。后来以此诗谱入乐府,名《阳关曲》,为送别之歌。但作者此时连唱《阳关》的心情也没了,为什么呢?因为他是客中送别,比王维居长安送友人西行时还更多了一层愁苦。因此,这两句很自然地过渡到下片,引出“我是行人,更送行人去”的喟叹了。
“愁无据。寒蝉鸣处,回首斜阳暮。”这无边无际的愁苦,该怎样形容呢?词人巧妙地将它融入于景物描写之中,用凄切的寒蝉和暗淡的夕阳光将它侧面烘托出来。“寒蝉鸣”为声,“斜阳暮”为色;前者作用于听觉,后者作用于视觉。这样通过声色交互而引起读者诸种感觉的移借,派生出无穷无尽的韵味来。
纪昀评赵彦端《介庵词》说:“多婉约纤秾,不愧作者。”(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卷一九八)但此词婉约而不“纤秾”,通篇未用一纤秾词语,仅用的“阳关”一典也为一般读者所熟知;不失为一首风格淡雅而兼委曲的好词。
唐代·赵彦端的简介
赵彦端(1121~1175)字德庄,号介庵,汴人。生卒年均不详,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。工为词,尝赋西湖谒金门词,有“波底夕阳红湿”之句。高宗喜曰:“我家裹人也会作此”!……"乾道、淳熙间,(公元一一七四年前后)以直宝文阁知建宁府。终左司郎官。彦端词以婉约纤秾胜,有介庵词四卷,及介庵集十卷,外集三卷,均《宋史艺文志》并行于世。
...〔
► 赵彦端的诗(196篇) 〕
宋代:
陆游
惝恍不成寐,揽衣寒夜中。青荧煨芋火,鞺鞳鼓帘风。
巷犬声如豹,山童首似蓬。悠然束书坐,徐待日生东。
惝恍不成寐,攬衣寒夜中。青熒煨芋火,鞺鞳鼓簾風。
巷犬聲如豹,山童首似蓬。悠然束書坐,徐待日生東。
宋代:
赵孟坚
二祖霜台有烈声,传家文宪见先生。
刚而不折松筠寿,贫弗滥求冰玉清。
二祖霜台有烈聲,傳家文憲見先生。
剛而不折松筠壽,貧弗濫求冰玉清。
近现代:
赵熙
古寺凭江郭,高楼感众阴。时危万里仄,思苦百年深。
半醉天难问,多材陆岂沉。迢迢独行者,珍重吕粱心。
古寺憑江郭,高樓感衆陰。時危萬裡仄,思苦百年深。
半醉天難問,多材陸豈沉。迢迢獨行者,珍重呂粱心。
明代:
林俊
文会鸡鸣记往年,秋山回首四朝前。典刑数老今谁在,风雨重阳句尚传。
礼祀放晴中夜月,斋坛分碧北陵烟。直庐奎聚翻成感,旧臆新悰一闇然。
文會雞鳴記往年,秋山回首四朝前。典刑數老今誰在,風雨重陽句尚傳。
禮祀放晴中夜月,齋壇分碧北陵煙。直廬奎聚翻成感,舊臆新悰一闇然。
南北朝:
江淹
宵月辉西极,女圭映东海。佳丽多异色,芬葩有奇采。
绮缟非无情,光阴命谁待。不与风雨变,长共山川在。
宵月輝西極,女圭映東海。佳麗多異色,芬葩有奇采。
绮缟非無情,光陰命誰待。不與風雨變,長共山川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