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ì

一是


拼音yī shì
注音一 ㄕˋ

一是

词语解释

一是[ yī shì ]

⒈  一概。谓一切。犹言统一的标准。全凭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一概。

《宋史·选举志六》:“度宗 咸淳 六年,命参酌旧制,凡文武官一是以公勤廉恪为主。”

⒉  谓一切。

鲁迅 《书信集·致许寿裳》:“昨得手札,属治心学,敬悉一是。”

⒊  犹言统一的标准。

《宋史·食货志上一》:“时有古今,世有升降,天地生财,其数有限,国家用财,其端无穷,归於一是,则‘生之者众,食之者寡,为之者疾,用之者舒’之外,无他技也。”
《明史·刑法志一》:“律所不载者,则听之於敕,故时轻时重,无一是之归。”

⒋  全凭。

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回:“央媒拜允,一是二位老爷拣择。”

分字解释


※ "一是"的意思解释、一是是什么意思由优势学习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对待批评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,一是闻过则喜,一是闻过则怒。

2.有关这些史迹的考证,学术界仍是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.

3.六一是孩子们的渴望,六一是孩子们的渴望,六一是孩子们的专场,六一是孩子们的天堂。咱们也不妨扮成孩子的模样,去到孩子们中间,找回童年的欢畅!

4.笔者认为民法宗旨之一是培育诚信精神,任何人都应恪守合同,不得自食其言。

5.但遇着较真者则大有困惑,因为古人对此莫衷一是,阐释滋繁,不过你只要了解弹涂鱼的习性,再仔细加以对照,就可以解释“蜮”为何有含沙影射的作用。

6.编造的手段,一是在文字上做花样,所谓“笔下生花”;二是在数字上弄假,所谓“枯树生花”;三是封锁真相;四是典型造假。

7.可夫人还是不安心,今天插口袋,明天翻抽屉,隔三间五把丈夫敲打一顿,指桑骂槐,借题施展,跟踪盯梢,放置眼线,把司机弄得莫衷一是。

8.摘要关于明成祖迁都的问题,历史上议论纷繁,莫衷一是。

9.无论是对上还是对下,我们都应该一是一,二是二,毫无隐瞒真实情况的道理。

10.这件事使他无言以对,因为道听途说的事不容置疑是不可信的,大家不要为这件事议论纷纷,莫衷一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