徘徊歧路的成语故事


徘徊歧路

拼音pái huí qí lù

基本解释徘徊: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;歧路:岔路。在岔道口上来回地走。比喻犹豫不决。

出处唐 骆宾王《代李敬业讨武曌檄》:“若或眷恋穷城,徘徊歧路。”


徘徊歧路的典故

唐朝时期,武则天控制政权后,改国号周,自己当女皇。大将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,他为扩大影响,号召天下人们起来推翻武则天,请当时文学家骆宾王写《为徐敬业讨武瞾檄》:“若其眷恋穷城,徘徊歧路,坐昧先几之兆,必贻后至之诛。”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徘徊歧路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青出于蓝 先秦 荀况《荀子 劝学》:“青,取之于蓝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而寒于水。”
踏破芒鞋没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 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18回:“往上一瞧,正是那日晚上地藏庵遇着的一群俊俏后生,心中欢喜不尽,暗说道:‘踏破芒鞋没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。’”
想望丰采 《明史·冯琦传》:“数陈谠论,中外想望丰采,帝亦深眷倚。”
当机立断 汉 陈琳《答东阿王笺》:“秉青萍干将之器,拂钟无声,应机立断。”
年少无知 明·程登吉《幼学琼林》第二卷:“口尚乳臭,谓世人年少无知;三折其肱,谓医士老成谙练。”
仰屋著书 《梁书·南平元襄王伟传》:“下官历观世人,多有不好欢乐,乃仰眠床上,看屋梁而著书。千秋万岁,谁传此者。”
沤沫槿艳 《太平广记》第351卷:“某非猎食者,哀君情切,因来奉救。沤沫槿艳,不必多怀。”
大失所望 汉 司马迁《史记 高祖本记》:“秦人大失望。”
冠绝一时 《晋书·刘聪载记》:“十王习击刺,猿臂善射,弯弓三百斤,膂力骁捷,冠绝一时。”
望而生畏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尧曰》:“君子正其衣冠,尊其瞻视,俨然人望而畏之,斯不亦威而不猛乎?”